国学经典,成长之光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回溯了一段夏令营经历,作者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与师者的启迪下,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挫折的从容与对内心高贵的坚守。那七天,如同一扇窗,让作者窥见传统文化的璀璨,也为其人生注入了别样的芬芳。作文正文:
每个人的记忆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难忘的经历,也许是一次偶遇,也许是平凡小事,也许是一时感悟。它们留在记忆里,经过时间的沉淀,散发出缕缕芬芳。
那年夏令营,月很温柔,风也温柔。我有幸认识了我的指路明灯,他引领着我走向国学经典,从而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高贵。
夏令营一共七天,因为有经典相伴,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第一天,《三字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人之初,性本善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耳边我努力地上好每一节国学课,做好每一次笔记。很荣幸,我成为了小班长,同时也很高兴成为他的得力小助手,我一边带领同学们学习,一边把所学牢记在心底。
他还带领着我们走进《诗经》,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凉、迷离的氛围;沿着河畔道路的崎岖,在芦苇丛中,在白露凝结成霜的秋日,我们感悟着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及,仍不弃追寻的执著;在画伊人的活动里,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绵远悠长。
当得知自己的期末成绩十分不理想的那一刻,我在嘴里喃喃着:白努力了,唉!这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荀子曾说过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悔悔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虽然这句话我不是很懂,但我认真记得。要做一个优雅、安静、高贵的.女孩子,不能因为一次成绩的不理想而放弃自己的追求。真正的高贵,是内心深处的渊博和纤尘不染!我记着这句话,坚信自己会走得很远,变得更好!
七天的夏令营很快结束了,但国学经典的魅力如同春花的芬芳,沁人心脾,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愿带着国学经典的书香,像他一样,芬芳更多的人!
详细点评:
优点
开头环境烘托巧妙:文章开篇“那年夏令营,月很温柔,风也温柔”,寥寥数语,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氛围,为后文结识良师、开启国学之旅做了极好的铺垫,让读者仿若置身于那清凉夏夜,静待故事发生。
细节描写生动:如“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凉、迷离的氛围;沿着河畔道路的崎岖,在芦苇丛中,在白露凝结成霜的秋日,我们感悟着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及,仍不弃追寻的执著”,精准的场景刻画与氛围渲染,使读者仿若与作者一同沉醉于《诗经》魅力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诗歌之美。
情感真挚且有层次:从初涉国学的新奇,到成绩受挫的失落,再到师者鼓励后的坚定,情感转变自然流畅,且在每一阶段都有细腻入微的体会呈现,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成长蜕变。
结尾升华主题:结尾处“七天的夏令营很快结束了,但国学经典的魅力如同春花的芬芳,沁人心脾,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愿带着国学经典的书香,像他一样,芬芳更多的人”,既总结了国学经典的深远影响,又表达了传承弘扬的愿景,使文章格局瞬间提升。
不足
过渡不够自然:如从学习《三字经》到学习《诗经》的过程,转换稍显突兀,可适当添加一两句过渡性语句,如“在对《三字经》有了初步感悟后,我们又开启了《诗经》的探索之旅”,让行文更连贯。
细节描写可更丰富:在描述学习《三字经》时,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耳边”等较为笼统的表述,可增加一些课堂互动、同学们的反应等细节,如“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挺直腰板,摇头晃脑地诵读,那股认真劲儿仿佛穿越回了私塾时代”,增强画面感。
人物刻画稍显单薄:文中“他”作为关键人物,仅通过语言和引领学习国学来展现其形象,可适当增加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比如“他身着一袭淡青色长衫,眉目温润如玉,每当讲解国学知识时,眼中便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对国学经典内涵挖掘可更深入:在提及国学经典时,多侧重于学习场景与个人感悟,对经典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等剖析不够,如在讲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时,可适当拓展阐述其对人性本善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加深读者对国学经典的全面认知。
修改建议
在学习《三字经》与《诗经》之间,增加过渡段落,如“在对《三字经》有了初步感悟后,我们又开启了《诗经》的探索之旅。他引领着我们走进《诗经》,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凉、迷离的氛围……”
在描述学习《三字经》时,增加课堂互动细节,如“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挺直腰板,摇头晃脑地诵读,那股认真劲儿仿佛穿越回了私塾时代。每当我们遇到难懂的句子,他总是耐心地讲解,用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理解其中的道理。”
对“他”的外貌、神态进行刻画,如“他身着一袭淡青色长衫,眉目温润如玉,每当讲解国学知识时,眼中便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光。”
在讲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时,增加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如“‘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源自孟子的性善论,它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善端。这种思想在古代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强调了后天教育对培养善良人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守护内心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