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永不褪色的心灵底色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开篇指出诚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似乎变得陌生,随后通过讲述老师在课堂上以石榴事件引导同学们理解诚实的故事,阐述诚实并非仅是行为后果,更在于内心的认知与表达,强调诚实对个人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坚守诚实。
作文正文:
诚实自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如今不知为什么,这个社会竟变得如此陌生,那些诚实都不知跑到哪去了?
记得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次老师在走向讲台时,严肃地说:“就在刚才课间十分钟,我们中有一个人从校门外那株石榴树上摘去了一个大石榴,是谁摘的,有胆量承认吗?”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有吱声。“那好,我再问问同学们,谁又想过那石榴好吃,想摘一个尝尝的念头?”老师要求有这样念头的同学举起手来。
我那时虽不是特别懂事,但也马上意识到在此刻举起手来意味着什么——你动过摘的念头,那么石榴就是你摘的。我敢说整个班里的同学都意识到了举起手的后果,所以老师等了又等,还是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真的没想过,老师又问了一句。
这时,有个个子很小的女同学怯怯地站了起来,她红着脸小声地说她想过,可是她的确没有摘。
我们都屏住呼吸,和那女同学一起等待老师的发落。出人意料的是,老师不仅没批评她,反而走下讲台,走到她面前伸出手,无限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发辫,并且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掏出个大红石榴,放在她的课桌上。“石榴是老师摘的,我之所以这样对待大家,是想让大家理解‘诚实’到底是什么。”
这不过是一则简短的'小故事,但是从中我们能够明白很多,诚实并不是做了某些事而承担的后果,有时会是一句简短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作为一个人来说,诚实是最本分的东西,具备了诚实才会感觉到世界如此的精彩,每天的阳光如此灿烂……
诚实不能丢啊!
详细点评:
优点: 主题深刻且积极:紧扣“诚实”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传达出诚实不仅是行为更是内心品质的理念,强调了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如“诚实并不是做了某些事而承担的后果,有时会是一句简短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能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诚实的内涵与价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 故事叙述生动: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讲述故事,如对老师的动作(“走下讲台,走到她面前伸出手,无限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发辫”)、神态(“严肃地说”“无限慈爱地”)以及同学们的反应(“面面相觑”“屏住呼吸”)等描写,使故事场景鲜活呈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 结构清晰完整: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问题并表明诚实的传统地位,中间详细叙述故事,结尾总结升华,点明诚实对世界和个人的重要性,呼吁坚守诚实,层次分明,逻辑连贯,使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易于读者把握文章主旨。 不足: 语言稍欠文采:整体语言较为平实直白,部分表述可更加生动形象或富有诗意。例如在描述老师掏出石榴时,“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掏出个大红石榴”,“变戏法似的”一词虽有一定趣味性,但稍显普通,可进一步优化表述以增强文学性。 · 情节挖掘可深:故事本身具有较高的潜力,但在情节分析上可更深入挖掘。比如对于同学们在事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有更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意识到举起手的后果”,还可深入探讨这种意识背后对诚实的敬畏、对犯错的恐惧等多种复杂情感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故事内涵更加深刻。 · 论证力度稍弱:虽然通过故事来传达诚实的重要性,但在论述过程中,理论依据相对较少。除了讲述故事实例,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关于诚实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或社会现象作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诚实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和必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具体建议: 提升语言质量:在保持语言简洁明了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优美的词汇来润色文章。比如描述老师的行为时,可以说“老师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魔法师,轻盈地走下讲台,缓缓走到她的身前,温柔地抚摸着她那乌黑亮丽的发辫,仿若春风拂过湖面,接着,她神奇地从衣兜里拈出一枚红艳欲滴的大红石榴……”,这样能使文章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深化情节描写:在故事的关键情节处,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当老师询问谁想过摘石榴的念头时,可详细描写同学们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位同学的心中都像是有一只小鹿在乱撞,他们的目光游离不定,脑海中不停地权衡着。那些曾有过一闪念的同学,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仿佛那念头已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指尖涌动,但又被道德的缰绳紧紧勒住,不敢有丝毫妄动。而其他同学,也在回忆与反思中,重新审视着自己内心深处是否隐藏着那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念与虚荣……”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诚实在人性考验中的重要地位。 · 加强论证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在文中适当引用一些关于诚实的经典言论或相关数据。比如在开头或结尾处添加如“正如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是做人之根本,是社会得以有序运转的基石。”或者引用一些社会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诚实品质的重视程度等,将实例与理论、数据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诚实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实有力,让读者信服并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