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心灵的桥梁与世界的美化师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开篇以一组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理解带给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强调理解对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美化作用,接着通过讲述“我”与同桌间因课堂答题引发矛盾最终因理解而和好的故事,具体展现了理解在修复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结尾总结升华,指出理解能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彼此更加信任。作文正文:
理解,就像是漆黑山路上空的璀璨星光,让我们在山穷水尽之处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理解,就如同接连大雨之后的第一缕阳光,给予人无限的温暖,使人融化在这一奇妙的景象之中;理解,就如高山之巅上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深刻的领悟到苦尽甘来的真正意义……,所以说,理解是令人开心的,令人温暖的。
这个世界需要相互理解来美化,所以人与人之间也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涵。就拿同学之间来说吧!如果同学之间不相互理解,相互包涵,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再存在什么友谊,更不要说让他们团结合作了,所以人们之间要相互理解。
就拿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来说吧。那一次,我与同桌因为老师讲的一道题而发生了口角,老师说的答案与他的一样,可我却比他的的.得数少了一半,同桌开始嘲笑我,我强忍着没有发作,算了一遍又一遍,发现老师忘了除以二,于是,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在第二节课更正了答案,我得意忘形的望了他一眼,他气急了,大声道出我以前做题出的差错,我愤怒到极点,正要开口还击,心思一,对他说了一句:“老虎虽弱可仍贵为兽中之王,卑贱的苍蝇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一只苍蝇!”我哼了一声,扬长而去,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我忍不住一阵窃笑。上课了,我们都回到了座位上,可是谁也没有理谁,僵局又维持了几天,同桌终于忍不住了,小心翼翼的问:“我们和好好吗?”我早有和好之心,只是碍于面子不好去说,今天他先来道歉,我又岂能不答应,于是赶紧点了点头。是理解让我们和好如初。
理解,美化了我们的世界,洗净了我们的心田,为我们的心灵搭上了一条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明白对方,相信对方。
详细点评:
优点: 开头富有文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理解”比作漆黑山路上的星光、雨后的阳光、高山之巅的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理解给人带来的积极感受,如“令人深刻的领悟到苦尽甘来的真正意义……”等语句,不仅使抽象的“理解”概念具象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情感共鸣。 · 主题明确突出:围绕“理解”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论述,无论是开头的铺垫、中间故事的叙述还是结尾的总结,都紧密扣住主题,反复强调理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世界和心灵的积极影响,使文章条理清晰、主旨鲜明,让读者能够深刻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 叙事清晰流畅:讲述与同桌的矛盾冲突及和解过程时,细节描写较为细腻,如对两人争吵时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我得意忘形的望了他一眼,他气急了,大声道出我以前做题出的差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故事叙述逻辑清晰,过渡自然,从事情发生、矛盾激化到最终和解,层次分明,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不足: 语言表述欠精准:部分语句表达不够准确或流畅,例如“是理解让我们和好如初”这句话稍显口语化,可改为更书面、更具文采的表述,如“恰是理解的暖阳,驱散了我们之间的阴霾,使情谊重归如初”。 · 故事深度可挖:虽然讲述了与同桌的矛盾和解经历,但在挖掘故事内涵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如在描述矛盾产生后的心理活动时,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自己和同桌当时的情绪变化以及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使故事更加丰满立体,更能体现理解的珍贵。 · 论证方法单一:整体文章主要以事例论证为主,通过自身经历来说明理解的重要性,论证方法略显单一。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作为理论依据,或者列举其他不同类型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有力,增强说服力。 具体建议: 优化语言表达:对一些口语化或表意较浅的语句进行润色,使其更具书面性和文学性。比如,在描述与同桌和好时,可以将简单的“我们和好了”改为“我们冰释前嫌,重归于好,那被误解的阴霾终于消散在理解的暖阳下”。同时,注意词语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 深挖故事内涵:在叙述故事过程中,增加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例如,在同桌嘲笑“我”时,“我”除了强忍着愤怒,还可以详细描述内心的委屈、不甘以及对同桌行为的困惑等复杂情绪;在和好之际,也可以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理解力量的深刻感悟。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且富有深度,更好地突出理解在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 丰富论证方法:除了自身的事例,引用一些与理解相关的名人名言,如“理解是友谊的基石”(佚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可以列举一些社会上因缺乏理解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反面事例,与正面事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全面地论证理解对个人、社会以及世界的重要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刻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