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半,亦爱全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探讨“半”与“全”的概念,阐述了作者对这两种生活态度的理解和喜爱。文章引用了清代李密庵和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观点,以及屈原和文天祥的故事,来说明“半”代表的是一种知足、适度和懂得放弃的精神,而“全”则代表了一种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求得完美的精神。最后,作者提出“半就是全,全就是半,非全非半”的观点,表达了对这两种态度纠纠缠缠、难以分开的认识。

作文正文:

我爱半,亦爱全。

我爱半。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的确,醇香的酒,饮少则不够尽兴,饮多则误事,故而择半,在半醉半醒之间品味;美丽的花,若只是骨朵,则显乏味无趣,若大开大放,则显庸俗矫情,半开半闭,放而微含,娇美含羞最亮。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人生的确如此。

“半”是一种知足,一种适度,一种懂得放弃的精神。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我亦爱全。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楚国执着于美政,最后,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沾染世俗尘埃。文天祥面对元人的威压和皇帝的劝说,自始至终不肯屈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全”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坚持不懈求得完美的精神。委曲求全,十全十美。

半就是全,全就是半,非全非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的是身体,全的是志气,瓦全的是身体,却失掉了志气,全与半,纠纠缠缠,一时间难以分开。

总之,我爱半,亦爱全。

详细点评:

优点:

· 选材新颖: 文章以“半”和“全”为主题,通过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具有启发性。

· 观点明确: 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半”和“全”的喜爱,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了阐述。

· 论证充分: 文章引用了多个例子,包括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诗、屈原和文天祥的故事,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观点。

· 语言优美: 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醇香的酒,饮少则不够尽兴,饮多则误事”,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不足:

· 部分段落结构不够清晰: 例如第四段中,关于“人生苦短”的讨论与主题关系不大,可以考虑删减或调整位置。

· 个别词语使用不当: 如“做一件事,结果带来的喜悦,与过程中带来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这句话中的“无法比拟”可能过于绝对,可以改为“难以比拟”。

建议:

· 对于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调整位置,使文章更加紧凑和连贯。

· 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模糊的表达。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