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基石
来源:网络作者:好师来作文整理
导语:
本文通过历史典故与现代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个人品德塑造和社会交往中的核心地位。文章以生动的故事引入,强调了从小培养诚信的必要性,并通过经典语录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诚信对于个人及社会的深远影响。
作文正文: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信,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都必定不可缺。“言必信,行必果。”可见,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
诚信涉及教育,有诚信方能育人。曾子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他很注重教育下一代诚信做人。一次,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儿子哭闹要跟着去,曾妻对儿子说:“好孩子别哭,你在家等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儿子听了就不跟着去了。等到妻子回来,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解释说:“孩子年纪小,如果我们欺骗他,他就会不再相信我们,并且学会了欺骗他人,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诚信呀!”曾子意识到从小教育孩子诚信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上了重要一课。倘若曾子不这样做,孩子可能会不再相信长辈,又何谈教育好孩子呢?
诚信涉及求学,有诚信方能学成。古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叫宋濂,小时非常爱看书,家境贫寒的他没钱买书,只好向朋友借,但他总会按时还书。人们也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爱不释手,决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眼看就要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的`母亲劝道:“孩子,天这么冷,夜已至深,还是明天再抄吧。小宋濂却说:“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我必须在这之前把书还给朋友,否则就是失信。”有了信用,朋友下次借书时就会更慷慨,他就能读到更多的书。果然,讲诚信的知识渊博的他,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
诚信涉及国兴,有诚信方能兴国。商鞅在秦国变法期间,为了博取众人信服。他在南门立了根木头,许诺众人,谁把木头从这里搬到北门,重重有赏。最后,商鞅遵守诺言。民众也对国家有了信赖,终于变法成功,使秦国一跃成为第一强国。商鞅用移木重赏的小信,换取了民众对国家的.大信。不仅如此,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也脍炙人口。晋文公履行自己的诺言,彰显大国诚信风范。可见,兴国必须诚信。
做一个诚信的人,坚守诚信之本。梦想之花必将绽放,直达理想的彼岸。若人人有信,社会将更进一层。向着诚信,出发!
详细点评:
优点:
1. 结构清晰: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题,随后通过不同领域(教育、求学、国兴)的案例展开论述,结尾再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形成闭环结构。
2. 内容丰富:结合古代圣贤的言论(如孔子)、历史事件(如曾子杀猪、宋濂抄书、商鞅变法、晋文公退避三舍)以及现代社会现象,多角度展现了诚信的价值。
3. 语言生动:使用具体的历史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如将不诚信比作“随时会变脸的凶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 教育意义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不仅弘扬了诚信的正面价值,也警示了失信的危害,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不足:
1. 细节处理:虽然引用了多个典故,但在叙述时可以更加精炼,避免冗长,确保每个例子都能紧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2. 逻辑衔接:部分段落之间的过渡稍显生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过渡句或总结句来增强段落间的逻辑联系。
3. 现代案例:虽然提到了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但缺乏具体的现代案例支持,增加一两个现代社会中的诚信或失信实例,会使论证更加充实有力。
4. 深度挖掘:对于诚信为何能在现代社会成为“第二张身份证”,其背后的社会机制和心理基础可以进一步探讨,以加深读者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在弘扬诚信美德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通过丰富的例证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但在表达的精炼度、逻辑性和现代案例的应用上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