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河的变迁与重生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作者对家乡小河的变迁的描写,展现了环境变化对自然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保护水源所做出的努力。作者以父亲儿时的回忆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景象,表达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并赞扬了家乡在“五水共治”方面的积极行动。
作文正文:
家乡的小河不知已经流淌了多少年,曾经是父亲儿时的乐园,那里记载了他和小伙伴们的诸多欢笑。
听我父亲讲,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就像一块大大的镜子,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欢快的游戏。每到天气转暖时,他便和伙伴们去小河中捉鱼、捕虾、摸蟹,比仰浮、打水漂,快活极了。
我五岁时,暑假随奶奶到老家避暑,见到了父亲心中的小河,可小河却已经不是父亲口中讲的那样纯洁、平静了。河水已经变的有些浑浊,里面的小鱼也不见了,水面漂浮着人们不要的菜叶,废弃的塑料袋和平时人们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小河里再也找不到父亲儿时的欢笑了。
今年暑假我又回了一趟老家,又一次来到了小河边,村中的小伙伴正在河里洗澡,我看见水里的堆积如山的青苔、菜叶和生活垃圾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河水又恢复了父亲心中的样子,小鱼小虾也都回来了。正当我沉浸在父亲儿时的记忆中的时候,村中树上的喇叭里传来了号召大家一起“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宣传五水共治的广播。
是啊,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是人人都要担负的责任。
详细点评:
优点: 1.主题鲜明,情感真挚: · 文章以“家乡小河的变迁与重生”为主题,通过描写小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表达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 作者以父亲儿时的回忆为切入点(“听我父亲讲,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五岁时,暑假随奶奶到老家避暑”),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第二段、第三段】。 2.对比手法运用得当: · 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父亲儿时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就像一块大大的镜子”)与作者五岁时见到的小河(“河水已经变的有些浑浊,里面的小鱼也不见了”)进行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对自然的影响【第二段、第三段】。 · 作者还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景象(“水里的堆积如山的青苔、菜叶和生活垃圾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河水又恢复了父亲心中的样子,小鱼小虾也都回来了”),展现了人们为保护水源所做出的努力【第四段】。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小河的变化,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 中间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描写了父亲儿时的小河、作者五岁时见到的小河,以及现在的小河,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4.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 作者使用了“清澈见底”、“堆积如山的青苔”、“恢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小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 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如“听我父亲讲”、“快活极了”,使文章更加亲切自然【第二段】。 5.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 文章结尾点明主题(“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是人人都要担负的责任”),并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水资源,使文章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第四段】。 不足与建议: 1.对父亲儿时小河的描写可以更加具体: · 虽然作者提到“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就像一块大大的镜子”,但可以进一步描写小河的其他特点,例如河岸的景色、水中的生物等,以使小河的形象更加鲜活【第二段】。例如: “河水清澈见底,水草在水中摇曳,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在水草间穿梭嬉戏。” 2.可以增加对环境变化原因的思考: · 作者描写了小河的变化,但可以进一步思考环境变化的原因,例如“人们随意丢弃垃圾,污水排放不当”,以使文章更加有深度【第三段】。例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污水排放也越来越不规范,导致小河的水质逐渐恶化。” 3.可以增加对“五水共治”具体措施的描述: · 作者提到“五水共治”的宣传,但可以进一步描述具体的治理措施,例如“清理河道、修建污水处理厂、加强水资源管理等”,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第四段】。例如: “村里组织人员清理河道垃圾,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结尾可以更加简洁有力: · 文章结尾稍显冗长,可以更加简洁有力地总结全文。例如: “保护水源,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