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端午:传统民俗的别样韵味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纪念着爱国诗人屈原的高尚情怀,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在闽南地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别具一格,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令人耳目一新。作文正文: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 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 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详细点评:
写作优点
开篇点题,引人入胜
文章开头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迅速点明端午节的起源,为读者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这种开篇方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对端午节背后故事的兴趣。
例如:“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细节丰富,民俗描写生动
文章详细描绘了闽南端午节的多项民俗活动,如割艾草、祭祀、采莲等,细节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 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闽南端午的热闹氛围。
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章通过描写闽南人民对端午节的重视和传承,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闽南端午的喜爱之情。
写作不足
部分语句表达不够准确
文章中有些语句的表达不够准确,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这里的“光阴”一词用得不够恰当,建议改为“时刻”或“场景”。
民俗活动的逻辑顺序不够清晰
文章在描述闽南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时,逻辑顺序不够清晰,跳跃性较大,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例如,先写上午割艾草,接着写正午十二点的祭祀活动,然后又提到午后采莲,但中间的过渡不够自然。
部分民俗活动的描述缺乏文化背景
文章对一些民俗活动的描述较为表面,缺乏对其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对于“采莲”活动,仅提到游行队伍的组成和活动形式,但没有解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具体建议
优化语句表达
对一些不够准确的语句进行修改,使其更加通顺自然。例如,将“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改为“正午十二点的祭祀场景更让人难以忘怀”。
调整逻辑顺序
重新梳理文章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或活动的重要程度来组织内容,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例如,可以先介绍上午的割艾草活动,接着是正午的祭祀活动,然后是午后的采莲活动,最后是孩子们的香包习俗。
补充文化背景
对于文中提到的民俗活动,适当补充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例如,在描述“采莲”活动时,可以补充其与当地信仰或历史传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