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仁爱学院
私立综合类大学
联系电话:022-68579990
学校官网:http://www.tjrac.edu.cn/
学校地址:天津和平劝业场
天津仁爱学院简介
天津仁爱学院前身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大学和天津市仁爱集团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21年2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天津仁爱学院。天津仁爱学院充分依托和发挥天津大学资源优势,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3年7月,我校作为全国首批第一所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规范验收。2016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奖。2020年学校被天津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为2021-2023年天津市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2年1月,学校获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特色领域“区块链 教育”试点单位。2022年3月,学校党委入选天津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培育单位。2022-2023年,学校位居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第7名和第5名。
天津仁爱学院地处天津市团泊新城,团泊湖自然风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区交通便捷,各项生活配套及教学设施条件优越。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与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教育教学设施,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关教学、生活和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与措施,为莘莘学子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天津仁爱学院以天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学校专业建设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结构,依据现代高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开设了机电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建筑类、经济管理类、化工制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3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法、艺术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紧紧围绕精准引才,师资培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校根据各学院不同学科发展情况制定“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设置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重贡献的收入分配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教师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已超过1000人,包含专任教师880人,辅导员89人,其中博士311人,正高级职称100人,副高级职称329人。专任教师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科学合理。
天津仁爱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天津大学“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办学方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实事求是,果毅力行”的校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原则,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能力培养。学校鼓励优秀学生奋发向上,学校每年选拔50名学业优异生,赴天津大学学习一年,充分享受天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建立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贴近工程、贴近企业、贴近社会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创新实验室和探究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各类实验室210个,建筑面积63000m2,仪器设备总值11000余万元。
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已和中软国际集团、天津友发钢管集团、天津捷强动力装备公司等1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近年来,学校与中软国际共同创办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科大讯飞创办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天津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东软创新精英实验班,培养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还探索和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
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支持学生参加学科、专业、文体等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五年来我校学生们已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优胜奖1100余项。毕业生考研率连续多年为8%以上。学校2021-2022连续2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在天津市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质量被天津市教委考核评价为优秀,认定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企业对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度在97%以上。
学校坚持走国际合作、开放办学道路,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目前已与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等20多所大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天津仁爱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现代大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学科结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现代应用型大学。